活的灵魂
当我拿起笔画画时,第一笔下去的走势,决定了这张画的方向。这给我一个启示,是什么驱使我完成一件作品?一张小画也许有某种瞬间的偶然性,但一个人十年或二十年,乃至一生的作品,其中必有它的共性。
看到当下许多艺术作品,都在做一个摆拍式的动作,即精心设计下的产品。不管设计的多好,都有一种故作姿态的不自然。艺术作品是一个人思想和灵魂的呈现,它的存在是艺术家某种特定形态下的痕迹。每当走进世界各大美术馆,十八世纪的深褐色油画,十九世纪的印象派色彩,到了廿世纪的形式多样化;装置、摄影和视频等成为其主流。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艺术形态,身在其中不太清楚,回看历史却一目了然。但无论是什么时代的艺术作品,让我痴迷的;还是那些具有人内在精神灵性的作品。
八十年代我做的装置和行为《对话》(1989),正好赶上中国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,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,是我们那代人的幸运,也埋下自由意志的种子。但什么是自由意志?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的选择,随心动而为之,是我这些年坚守的底线。
一个产品的产生,首先是迎合市场,设计一个可以销售的作品,或者说是产品,然后批量生产。在这个过程中,完成利益最大化。艺术家创作作品时,不应以市场利益为先决条件,而是应该呈现艺术家对当下问题的思考。产品生产和艺术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。眼下许多艺术家,正是以市场模式在从事艺术活动。产品投放市场一旦成功,就形成品牌效应,所以巩固其产品的成功,就必须保持其形式的不变,让顾客对这个品牌有所识别度。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终其一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,他/她不应该受任何形式的限制,作品在特定状态下的自由表达,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呈现,作品是骗不了人的。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,也认识艺术家这个人观看世界的维度。
回看我的一些行为,那些意外的部分,完全不在我的设计之中,但结果却总是出乎意料的精彩。面对这些意外的态度,正是我性格中最本质的个性化体现。一个人的状态,是什么人,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。在这个过程中,顺其自然的行为方式,灵感与自然的浑然天成,是我有意识去保护自己天性的一种自觉。
对观念艺术认知的误区,把一切说清楚的同时,也把飘忽不定的灵感交给一个死的概念。视觉艺术与科学和哲学最大不同,就是在不确定中去把握瞬间即逝的可能性。所以我认为,好的艺术家,一定是具有超感应的能力,他们在创作中,必须始终打开所有身体和精神的感应器,与所处的世界保持深度呼吸。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不能停止,这是一个活的灵魂与自己和外界碰撞的结果。而作品的批量生产,是一个死循环。艺术家在某个点把自己交给一个既定的模式,如果早年还有点成功,那这个艺术家基本上就死定了,这个作品也近乎死亡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艺术家不再有创造力,也不再有作品与生命之间的呼吸。
人的生命无外乎在一呼一吸之间走完自己的一生,要珍惜这个权利,它是上天赐予每个人在宇宙之间的体验之驱。感谢上帝,我还有一个活着的灵魂和躯体。
2023年4月17日于悉尼